電話:0771-2808233 2843309
電話:0771-2819966
傳真:0771-2267278
地址:南寧市興寧區新民路
40號廣西旅游大院
客服一電話:13377008365
客服二電話:13377189021
客服三電話:13377179152
客服四電話:18977783630
注:以上手機號均為微信號
|
河池轄區的“前世今生”羅城古今行政建置考略 |
作者: 文章來源:http://www.phaeton-center.com 更新時間:2014-4-12 訪問次數:次 |
羅城被稱為廣西“有色金屬之鄉”、“廣西煤炭之鄉”,中國野生毛葡萄之鄉
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北部,河池市東部,東北接融水苗族自治縣,東南連柳城縣,西南鄰宜州市,西北交環江毛南族自治縣。總面積2640.17平方千米。人民政府駐東門鎮朝陽路169號。
主要旅游景點有懷群劍江風光、才龍瀑布、懷群穿巖和崖宜風光。重要礦產有煤、鐵、錫、銅、銻、鉛、鋅、水晶和重晶石。土特產有木耳、沙田柚、甜竹、依飯奶酒、烤煙、茶葉、香菇等。[
縣域最早設立縣級以上行政建置,始于南朝梁中大通五年(533年)置的黃水郡。此前,縣域秦分屬象郡與桂林郡,漢屬郁林郡潭中、定周縣,三國至晉屬郁林郡潭中縣,南朝宋齊屬郁林郡潭中縣和齊熙郡齊熙縣。
南朝梁中大通五年(533年),析潭中縣地置的黃水郡,上隸同年置的東寧州,下轄同時置之黃水縣。郡、縣均舊治今屬縣北黃金一帶。隋開皇年間,黃水郡廢,黃水縣直隸東寧州。開皇十一年(591年),于今東門鎮一帶增置臨牂縣,隸東寧州。開皇十八年,黃水、臨牂兩縣改隸融州。大業二年(606年),兩縣廢入舊治今屬融水苗族自治縣境之義熙縣。次年改州為郡,義熙縣屬始安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,復置臨牂、黃水兩縣,并于今東門鎮一帶新置安修縣。三縣均隸同年置之融州。貞觀四年(630年),又于東鄉中里舊縣村(今四把鎮里勝村舊縣屯)置天河縣和東璽縣,隸同年置的粵州。天河縣名源有二說。一說因縣治附近蘭靛村后山,每逢大雨即有瀑布自山間飛流直下,宛如天河從天而落而得名。一說因縣治附近之北陵山頂有小河,俗稱天河,因此而名縣。十三年(639年),安修縣廢入臨牂縣。龍朔二年(662年)省黃水、臨牂兩縣合并置武陽縣。隸融州,舊治今屬黃金鎮一帶。乾封(666~668年)年間,天河縣改隸宜州。天寶元年(742年),武陽縣改隸融水郡,天河縣改隸龍州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武陽、天河兩縣分別復隸融州和宜州。元和八年(813年),天河縣遷舊治今屬羅城天河鎮。此外,唐朝還于今天河鎮西北置思農羈縻州,下置轄武郎、武容、武全等3個羈縻縣。五代屬南漢。宋開寶五年(972年),析武陽、融水等縣地置羅城縣,屬融州。羅城得名,一說因四周群峰環繞,羅列如城,故名。一說因縣城建于羅義村,故名。慶歷三年(1043年),天河縣改隸慶遠府。熙寧七年(1074年),羅城、武陽兩縣俱廢并入舊治今屬融水苗族自治縣內之融水縣。崇寧元年(1102年),置武陽寨、羅城堡。翌年,廢羅城堡。大觀元年(1107年),天河縣改隸融州。靖康元年(1126年),天河縣改隸慶遠府。北宋初,今縣境尚置有樂善羈縻縣(一說州),舊治今屬寶壇鄉四堡。北宋年間,思農、武郎、武容、武全等羈縻州、縣俱廢。南渡后,樂善縣改為樂善州。尋廢。元初,天河縣仍隸慶遠府。至元十六年(1279年),天河縣改隸慶遠路。大德元年(1297年),天河縣又改屬慶遠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,天河縣改屬慶遠府。二年(1369年),復置羅城縣,舊治今屬縣城,屬融州。同年,天河縣又改隸慶遠南丹軍民安撫司,并遷治于蘭石。次年,天河縣復隸慶遠府。十年(1377年)五月,羅城縣改隸柳州府。正統七年(1442年),天河縣又遷舊治今屬羅城縣西。弘治九年(1496年)九月,析天河縣十八里地置永安長官司,尋又省廢入天河縣。嘉靖十三年(1534年),天河縣復遷舊治今屬天河鎮西南。萬歷十九年(1591年),天河縣再遷舊治今屬天河鄉駐地。清朝,羅城、天河兩縣依舊分別隸柳州府和慶遠府。其中,天河縣承審置于明弘治五年(1494年),舊治今屬宜州市東北之永順副長官司。
民國二年(1913年)六月,羅城、天河兩縣均隸柳江道。十六年(1927年),兩縣直隸廣西省。同年,永順副長官司改土歸流并入宜山縣。十九年(1930年)兩縣均屬宜山民團區。二十一年(1932年),兩縣改屬柳州民團區。二十三年(1934年)三月,兩縣改屬柳州行政監督區。二十五年(1936年)十月,天河縣改屬慶遠行政監督區。二十九年(1940年)四月,羅城縣屬第四行政督察區,天河縣屬第七行政督察區。三十一年(1942年)三月,羅城、天河兩縣又改屬第二行政督察區。三十七年(1948年)十月,兩縣又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。次年七月,羅城縣再改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。
1949年11月23日,羅城縣解放,治東門,屬慶遠專區,下轄5個鄉。次年2月11日,天河縣解放,治天河,與羅城縣一起改屬宜山專區。1953年4月23日,撤銷天河縣,其行政區域并入羅城縣。1956年3月2日,羅城縣改屬桂西僮族自治州宜山地區。1957年7月15日,羅城縣析出祥家鄉冬田農業社,劃歸宜山縣管轄,下轄9個區、107個、1個鎮。1958年1月25日,羅城縣改屬宜山專區。同年7月19日,羅城縣又改屬柳州專區,下轄27個公社。1961年10月4日,羅城縣析出祥貝公社的同德、古龍、白偉、共榮、桑間、長沙、自強、鋪亭、果城、坤洞、和平、臨江、中流等13個大隊,及鹿山公社的大莫、桑麻、拉金、鹿山、下洞、長洞、中朝等7個大隊,劃歸宜山縣管轄;析出板文公社的舊洞大隊,劃歸環江縣管轄。1964年,羅城縣下轄8個區、1個鎮、104個公社。1965年5月18日,羅城縣改屬河池專區。1971年,羅城縣改屬河池地區。1982年,下轄1個鎮、8個公社。1983年8月30日,經國務院批準,撤銷羅城縣,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,以原羅城縣的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。屬河池地區管轄。1984年,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下轄12個鄉、1個鎮。1994年,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下轄5個鄉、8個鎮。2002年,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改隸河池市。2011年末,轄龍岸、黃金、小長安、東門、四把、天河、懷群7個鎮和喬善、寶壇、納翁、兼愛4個鄉,共11個鄉鎮,下設16個居民委員會、125個村民委員會。轄區總人口37.61萬人。其中,壯族14.48萬人,占38.5%;仫佬族12.47人,占少數民族人口44.95%。